常言道数大便是美,这句话若套用于钻石,无论是看到珠宝创作铺镶满钻石,或是单颗克拉数大的钻石,总让人内心忍不住惊呼。尤其对採钻业者而言,挖掘到克拉数大又品质好的钻石,就真得是挖到宝了,这类珍稀的品项之后都能名留青史,在拍卖会上槌出天价。那麼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大钻石呢?一起来认识。
*神像之眼(Idol’s Eye)
▲被认为形似神像之眼,因而得名。
重达70.2克拉的神像之眼钻石(Idol’s Eye),是一颗扁平的梨形钻石,大小宛如一颗鸡蛋,色调淡蓝。 虽然有着可观的克拉数,但背后的传奇故事才更让人欲罢不能。命名的由来,是因外形被雕切成像明眸善睞的眼睛,甚至,也有人怀疑神像之眼是真得取自于某神像,再放到黑市上贩卖,不过这也无从得知。除此之外,神像之眼钻石还曾在天方夜谭中被提及,传说是喀什米尔王为救回深爱的雷舒达公主而送给土耳其王,象徵一段浪漫的爱情。当然,还有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说法:喀什米尔王绑架了雷舒达公主,土耳其王被逼把神像之眼钻石交给他,作为释放公主的代价。于是神像之眼也就成为赎金。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早在十七世纪的印度戈尔康达地区,大概1607年前后,神像之眼是属于一位波斯王子的。但遭遇债务危机的他,拿神像之眼去抵债,所以这颗大钻石就流入了债主——东印度公司的手裡。从此神像之演便消失了300年之久。当然,这段軼事也存在时间的漏洞。但透过上述传说,我们便可以知道神像之眼钻石是极其神秘的,起源也时间太长远而无从考证。
*大莫卧儿(Great Mogul)
▲仿大莫卧儿的钻石,原作早已早已佚失。
大莫卧儿钻石的原石重量达787克拉,约莫17世纪中叶出土于印度,见证了整个莫卧儿帝国的兴衰。当时法国珠宝商Jean-Baptiste Tavernier是首次亲眼目睹大莫卧儿钻石的欧洲人,在他约莫出版于1860年的书中,曾记载到这颗钻石。其后这颗钻石交由威尼斯工匠Hortentio Borgis进行切割,其中一半设计成重约280克拉的作品,但成品令印度国王Aurangzeb相当不满意,还将Borgis处以罚则。但约1740年左右,大莫卧儿钻石失踪了,据传光之山钻石(the Koh-I-Noor Diamond)和奥尔洛夫钻石(Orlov Diamond)出自于大莫卧儿,不过传说的真实性就不得而知了。
*希望之钻(The Hope Diamond)
▲希望之钻相当美丽。图片来源:IG@harrywinston
拜经典电影《铁达尼号》所赐,希望之钻成了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名钻,因剧中出现的钻石项链「海洋之心」,原型便是来自名钻「希望之钻」。而希望之钻的原石重达45.52克拉,有着极其罕见的深蓝色泽,清澈透亮,毫无一丝杂质,非常美丽。不过有趣的是,相传这颗蓝钻受了诅咒,会给拥有者带来恶运。目前这颗钻石已经让海瑞.温斯顿捐给了美国史密森国家自然博物馆。
*光之海(Darya-ye Noor)、 光之山(Koh-I-Noor Diamond)
▲光之海。图片来源:IG@iran_in_picture
这颗命名为「光之海」的钻石,原波斯语为Darya-ye Noor,英译Ocean of Light,顏色呈淡粉红色,总重约175至195克拉,不仅名列世界最大彩钻之一,同时还贯有世界最大粉钻的头衔。提到光之海,不禁令人联想起另一颗名钻「光之山」(Koh-i-Noor或Mountain of Light),没错,相同的色泽让绝大多数人深信,两颗名钻是系出同一颗宝石的姐妹钻。17世纪时,在印度着名的Golconda矿区出土了一块粉红钻石,归属一统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所有,相关历史研究人员认为,最后粉钻约被一分为二,体积较大的是光之海,体积较小的则是光之山,约60克拉的重量,也荣登史上第二大粉钻;姐妹钻佔据了粉红钻排行榜的前二名,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战火的波及,两钻终究也分隔两地。光之山最终归宿镶嵌于英国女王的王冠上,现置于伦敦塔内展出,光之海自此未离开波斯(今伊朗),现安稳珍藏于德黑兰中央银行地下的珍宝博物馆,成为最珍贵的镇馆之宝。
*小桑西钻(The Beau Sancy)
▲质地通透的小桑西钻。
重达34.98克拉的小桑西钻石,是世界着名的钻石之一,具有400年传奇历史,从出土后便流转于皇室成员手中,历经桑西伯爵、法王享利四世、荷兰皇室菲特烈亨特烈亲王、英格兰皇后等,也因此小桑西钻石被评价为见证过欧洲四个皇室历史的罕见梨形钻石。之后,也于苏富比日内瓦拍卖会上被神秘买家以970万美元的高价成功买下。小桑西钻石是颗改良梨形双面玫瑰切割的钻石,其净度为SI1 ,且无荧光,虽说表面存在着一些刮伤和轻微裂痕,但是仍然被评定为Type IIA型钻石。质地纯正,拥有通透的光芒,再加上富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背景,小桑西钻石的价值可谓内在兼具,这也不难解释为何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造匙者钻石(The Spoonmaker's Diamond)
▲造匙者钻石是土耳其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重达86克拉,加上完美的梨形切割,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此外,造匙者钻石的由来也相当神秘,甚至于它从哪裡被挖掘而出都还是个谜。关于造匙者钻石的故事一共有两个。首先,根据奥斯曼宫廷的记载,在1669年时,一位非常贫穷的人在伊斯坦堡的垃圾堆中找到一颗十分漂亮的石头,但是不清楚石头价值的他最终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从卖汤匙的匠人那裡换来三根木汤匙,而这位匠人之后再用10个银币把它卖给珠宝商。最终,造匙者钻石被苏丹的穆罕默德四世给带回他的宫殿中。另一个传奇故事是一个来自法国的军官在1774年十于印度买下了这颗造匙者钻石,接着再将它带回法国。但之后却被小偷偷走,几仅辗转与易手,造匙者钻石最后沦落到了土耳其的皇宫中。
*库利南钻石(The Cullinan Diamond)
▲镶于英权杖上的库利南1号。
出土于南非的「库利南」也被称作「非洲之星」重3,106.75克拉,超惊人的克拉数绝对荣登史上最大的钻石,据悉当时为了要研究如此切割这颗钻石,还花费了好一段时日。库利南发现于1905年,命名取自矿场负责人Thomas Cullinan的名字。其后这颗钻石被当作英国王爱德华七世66岁生日贺礼。非洲之星质地纯净,呈淡蓝色,品质极优,经切割成多颗钻石,其中最大的一颗即是「库利南1号」或称「非洲之星1号」重530克拉,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钻石,镶于英国国王的权杖上,而「库利南2号」重317.4克拉,镶于英皇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