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纳海各系列怎麼分辨


说到沛纳海,总会想起它那经典且充满个性的表壳。先前钟表界掀起大表径的流行,或多或少是因沛纳海而起,过往难以将腕表藏于袖子中的设计也是沛纳海的特色之一。从早期发展至今,沛纳海腕表表径也慢慢做出不少变化,不变的是品牌依旧遵循旗下各种壳型划分系列,包括Radiomir、Radiomir 1940、Luminor和Luminor 1950(薄型表壳的Luminor Due因为这一、两年才刚出,大家还印象深刻,在此先不纳入讨论)。这箇中的表壳各自有什麼特色呢?请继续看下去~


*Radiomir系列

Radiomir可以说是沛纳海的元老级系列和壳型,而Radiomir这名字源自一种夜光物料的名称。一开始沛纳海Radiomir腕表是专为义大利皇家海军第一潜水部队的蛙人部队制作,当时这款腕表就以阔大的47毫米不锈钢枕型表壳示人,提供夜光数字和时标,线型表耳与表壳焊接相连,手动上链机芯,宽阔的加长防水表带等等,仅生产10只。不久之后Radiomir腕表就开始量产,并以双层面盘(上层为指针和数字时标,下层为夜光涂层。)加强水下的可观性。历史演变至今,Radiomir系列不带表冠护桥设计而是洋葱头表冠是其最鲜明的设计。


*Radiomir 1940系列

顾名思义延续自Radiomir系列演变出来的全新系列,表壳採用一体式铸造方式,以提高其防水性能。 同样是枕型表壳,但两侧边缘更加明显,各个零件的一般尺寸进行了修改,圆柱形(而非锥形)上链表冠,此外腕表的总体厚度也从大约15毫米增到将近17毫米,顺利增胖。


*Luminor系列

Luminor的诞生是在Radiomir夜光物料之后,1949年沛纳海全新研发出来的夜光涂层物料,并取得专利。Luminor夜光涂层后来就取代了Radiomir夜光涂层,沛纳海也为此开发全新一个同名系列。Luminor系列表壳上的槓桿锁定装置让手表的防水深度达到200米,它採用可使上链龙头紧靠表壳的特殊槓桿装置,能大幅减少水气渗入表壳,同时配备刻度表框以便计算潜水时间。 Luminor系列在萤光功能上也改用氚来提供,不再需要镭漆堪称是当时的一大成就。在沛纳海的Luminor中,最为经典的应该就是它的表冠护桥了,这个设计比Radiomir更具有特色。不过也正是有了Radiomir壳型的基础,再搭配上护桥,才有了新的Luminor,也让它成为了沛纳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徵。


*Luminor 1950系列

Luminor 1950表壳与表耳一般是由一块金属一体成形制作的,这样的做法可以让表壳与表耳更为牢固。 Luminor 1950壳型除了第一眼就能让人辨认出来带有“REG. T.M.”(Registered Trademark)标记的独特半月形表冠护桥外,也有着一些细节上的差别。 Luminor 1950的表壳较圆并且肥厚,有半月型槓桿压入式表冠护桥。Luminor和Luminor 1950最直观的区别在于,1950系列护桥上面有“REG、T.M”字样,这个差别也可以作为判别标准的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