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Maison d'An安邸:当建筑成为被时间与圈层共同收藏
在全球顶级客群的收藏视野中,始终信奉:越少见,越经典;越克制,越雋永。
在台北,十五年未见新案的安和路一段核心,紧邻信义安和站1号出口50米,坐拥对望侨福花园的独家角地,志荣建设以《La Maison d'An 安邸》于此落款——犹如镶嵌城心的高订宝石,这组「稀有座标+静奢语汇」一经亮相,立即成为市场众所瞩目的话题焦点,预约询问热度攀升、专业圈层口碑一致好评,以克制之姿,定义台北新世代私宅的典藏标准。
▲「志荣安邸」基地地格,安和路一段首排X对望侨福花园大厦。图/业主提供
安邸定义「静奢」:超越拥有的心灵安放
当财富积累到一定高度,追求便从「拥有」转向「安放」,新富世代的成功者深知驾驭心境才能驾驭世界,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展现声量的「豪宅」,而是能将世界的审美内化为日常,过滤喧嚣的隐世寓所。
《安邸》正是这种静奢哲学的完美体现,安和路一段,短短步行半径连结仁爱・敦南艺文绿脉与信义国际能量,街廓笔直、绿荫成列,是名流长年偏爱的生活半岛,城市绿脉之上,稀有本身就是价值,静巷绿荫作景,城市天际入窗,回家即是从繁华退场的按键,让心灵回归隐謐安稳。
▲大安核心静奢地段 : 仁爱圆环X敦化南路X安和路。图/业主提供
纽约视角,台北落地:Q-LAB 曾柏庭定义的建筑语汇
Q-LAB 曾柏庭建筑师,他的设计哲学深受纽约经验淬链,历练于Rafael Viñoly Architects等顶尖事务所,形塑了他「雋永设计」的信念,正如Renzo Piano所言:「Architecture in the end has to be effortless. 建筑,最终必须浑然天成,看似毫不费力。」
对曾柏庭而言,安和路的氛围让他想起曼哈顿的雀儿喜区——一个既拥有大都市的能量,又保留亲密尺度与绿意氛围的地方,他将这种都会化却温润的氛围,透过建筑语言转译到台北,创造出耐得住时间、禁得起凝视的静奢建筑语汇。
▲曼哈顿岛-纽约哈德逊广场区。图/业主提供
比例的诗学与光影的雕塑
「比例,是建筑最难以取巧的语言。」《安邸》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每三层一跨」的设计手法,它刻意拉长框距,让建筑的垂直比例显得更轻盈挺拔,消弭了传统住宅繁复的切割感,营造出抽象、近乎雕塑般的线性节奏,这种语法延伸到夜间:灯光以跨层节奏点亮,以最克制的方式,为街角增添一抹雋永光景。
由于基地临路角地的极为稀缺性,Q-LAB 採取了「四向立面设计」,让《安邸》成为一件360 度皆正的作品,在这裡,大厅入口被刻意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无边界」的完整感,正如曾柏庭强调:「我希望建筑不必依附于一个明显的入口,而是像 Hermès 空间一样,整体就是作品。」
▲《安邸》3D建筑模拟透视图(建筑X安和路绿荫首排)。图/业主提供
101框景—隐于繁华的天际逸品
《安邸》不仅收藏地段的稀有,更收藏了城市的至高视野,它巧妙地将臺北101私景纳入框景之中,私享空中浮岛,更是为云端视角而生,将天际纳于日常,让世界轻声退场。
▲《安邸》RF层-3D建筑模拟透视图(空中花园X台北101大楼)。图/业主提供
圈层 × 限量:Invitation Only心灵归邸
真正的圈层识别,从来不是声量,而是一种默契。《安邸》以少量释出为准绳,这份「同频圈层」的可贵,让居者毋须多言,便能理解彼此的品味与高度,当作品被定义为 Invitation Only,也同时设定了拥有的门槛:懂得,才值得;值得,才留得久。
《La Maison d’An 安邸》——它隐于繁华,却静定非凡,为少数懂得收藏的国际菁英,圈定下最终的珍藏。
▲《安邸》3D建筑模拟透视图(建筑X台北101大楼)。图/业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