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聊錶]該不該入手超薄錶?


腕錶零件越輕薄,製作難度越高,也因此成為複雜工藝的一環,所追求的不只是數字度量上的屢破紀錄,還是工藝技術的登峰造極。在此邀到兩位縱橫業界多年的鐘錶達人(包括王永昌古董鐘錶店主王進龍先生以及鐘錶收藏家曾士昕先生)以Q&A的方式,來談談盛行於五、六○年代、並於近幾年風潮再起的超薄趨勢。

Q.1:通常消費者對於超薄錶的避震、耐用性等會比較有疑慮,超薄錶可能較常發生哪些問題?

王:超薄錶本身就不是很好顧的錶,之所以給人容易壞的感覺,主要是在於較不防水,日常佩戴可能汗酸或洗手時水氣滲進錶殼就容易鏽蝕,再者超薄錶零件細小、維修難度高,裝配本身就很困難,容易因碰撞損壞就不用說了,若是維修的師傅經驗不夠、手不夠巧,可能稍微動一下就故障了,甚至越修越壞。

曾:今日的超薄錶品質已經較過往有所提升,需要送修的比例並不會高到成為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倒是早期的超薄錶相對今日而言其結構耐用性、防水性等比較不理想,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錶殼因為受到撞擊使內部機芯零件產生位移或損壞,影響所及就是腕錶會因此而「罷工」停止運作,二來其稀有度也高,因此會建議適當保存收藏為主。
 


▲微型自動盤是打造超薄體積的方式之一, 百達翡麗、蕭邦都有使用此設計的機芯。圖為伯爵的1200S自動上鍊機芯,超薄之餘再加碼鏤空,視覺更勝。


Q.2:近年來超薄錶在二手市場上的表現如何?

王:最近表現都算不錯,但承前所述關於耐用度的問題,二手錶必須更注重它的完整度,不然後續維修會相當麻煩,當然不完整的物件價格就會便宜,但不只維修不易還可能修不好。近兩年新款多,新推出的款式也貴,與舊款價差大,就也會把舊款的價格跟著推高。

曾:以1990年到21世紀初的近代來說,二手市場的熱門焦點在於陀飛輪、自製機芯等部分,相形之下超薄錶反而比較沉寂,不過隨著現在市場上超薄熱潮的復興,連帶地也助長了二手超薄錶的行情,因為早期的超薄錶雖然錶徑小,又多半只具有二針基本功能,但是因為其具備高度的原創性,反而讓收藏價值水漲船高。
 


▲積家早期為愛彼、江詩丹頓等大廠代工,研發出膾炙人口的超薄機芯,之後自己也獨立推出Cal. 839、849,厚度雖微增但至薄美型仍舊驚人,'13年也搭載於新款上。


Q.3:近來超薄錶出現愈來愈多融匯複雜功能的款式,這樣對機芯結構或是功能表現是否會有負面影響?

王:薄錶只要設計優良、作工精細,一樣是很好的錶,功能不會遜色,而且薄錶的動力小、摩擦係數小,因此零件損耗也低,其實不見得容易壞,重點還是回歸到要有好的設計。而且現在科技進步、設備精良,相對過去完全以手工製作難度就沒那麼高。

曾:其實現代超薄錶在設計階段即已經過電腦反覆的分析、計算,錶廠本身也會考慮到以前常引起產品故障的因素加以沙盤推演,所以並不會因為這些附加創意的融入而有太大影響。以三問錶為例,伯爵的1290P機芯厚度僅4.8mm,但同時1290P的報時樂音也能有不低於63分貝的水準,這與當前錶廠研發超薄錶的態度有關,他們希望產品不只是薄而已,還要能兼顧品質、作工等細節,由此突顯品牌技術實力。
 


▲超薄機芯零件輕薄,製作之外維修更不易,高度仰賴有經驗且心細手巧的師傅,否則事倍功半,恐怕修壞愛錶,賠了夫人又折兵。


Q.4:當消費者想要選購超薄錶,您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提供作為參考?

王:超薄錶毫無疑問是一門複雜工藝,因為薄的錶必定比較難做。雖然現代有科技協助,但新的東西不一定就代表品質好,有時修也不好修,代價又貴,反而是傳統的設計經過長久考驗證明其耐用性。不過現在大品牌多會導入瑞士原廠的維修流程,以負責任的心態為自己的產品把關,小品牌則需留意後續保修服務。

曾:我想在選購超薄錶時有兩大重點必需注意,第一因為超薄錶可能錶殼做得比較薄的關係,使得水氣更容易侵入錶內,而對於機械錶這種結構極精密的產品來說,受潮是一大天敵;第二點因超薄錶的耐用性相對較脆弱,如果機芯能具備防震設計便能讓腕錶的實戴性更優,因此選擇超薄錶時建議多比較錶款的防水與避震性。


本次受訪達人簡介:

王永昌古董鐘錶店主
王進龍 C. L. Wang
擁有30餘年鐘錶維修保養經驗,閱錶無數,並經手古董與二手名錶交易達20年以上,長期關注國際拍賣市場行情。

知名鐘錶收藏家
曾士昕 Roger Tseng 
鐘錶收藏家、評論家,關於鐘錶的收藏和專業知識均相當豐富,經常為相關報導提供專業見解,也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