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挑防/潛水錶時,往往會先看一下手錶的技術規格,看它防水深度有幾米,好像數字愈高表示愈能戴著錶下潛到水平面下等同數據一樣的深度,其實這樣的觀念是不盡然正確的,通常運動錶上所標榜宣稱的防水程度,可能會引發我們提出一些疑問與好奇,諸如錶款的防水性有時會以代表公尺的英文"m"表示,也有錶廠的潛水性能是採用"bar"或"atm"等壓力單位來標示,這些單位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性或代表涵義、或是像錶款所具備不同等級的防水能力,究竟各品牌是依據什麼方式與標準所測試得來等等,都是在討論運動錶的潛水機能之前可以先行了解並釐清的重要觀念。
1bar=10m
正常情況下,每當我們深入水面下10公尺時,每平方公分即會產生1公斤的壓力(相當於1個大氣壓力,可用bar或atm加以表示)、接著再深入水下至20公尺時便需承受2個大氣壓力,以此類推。錶廠在設定錶款的防水性能時,並非真的需大費周章將每只時計都投入海中以測試其能在多少深度之內抵抗水分入侵,而是先透過廠方內部的增壓機器(或是委託專職公司負責測試),試驗每款腕錶所能負擔的壓力多寡,再依實驗數據去換算成相對的防水深度數據(例如10bar即等於100公尺)。
防水深度不代表在該範圍內手錶都不會進水
需注意的是,錶款的防水數據並非保證在實際情況下一定能夠達到相應的防水性,主要因為錶廠進行抗壓測試時,過程中錶款都是呈靜止狀態被置放於檢測機器內,而且是以一種短時間內加壓的方式來取得實驗成果,因此每只錶款所標榜的防水數據原則上僅為一種紙上談兵的參考資料,當佩戴者實際將錶款繫於腕上從事游泳、潛水活動時,腕錶當下所面臨的壓力環境是會隨人們手部恣意擺盪的動態,加上身處於水中時間亦相對較長,其抵抗水壓的能力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因此應該盡量避免將錶款防水多少米的數據解讀成「在多少米的水深內,錶款皆能保持完整不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