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裡面的稀有品種


象徵高階腕錶工藝的陀飛輪最早由寶璣大師所提出,在18、19世紀之交,由於人們佩戴懷錶常處在垂直位置不動,因此懷錶的機芯零件容易受地心引力牽引,久而久之累積之下反應在懷錶較明顯的走時誤差上;為了有效改善懷錶此一缺點,寶璣大師遂發明了陀飛輪裝置。今日我們對陀飛輪裝置已經不陌生,甚至錶壇也早已從原始的陀飛輪設計中衍生出眾多的變化版本,今天要介紹的便是其中相對少見的一類陀飛輪——中置陀飛輪。


▲OMEGA早在1994年便已經提出中置陀飛輪的概念,其有別於傳統陀飛輪的機芯結構,賦予腕錶更吸睛的視覺效果。

一般來說,機芯輪系的排列多半是從發條盒連接二番車、三番車、四番車、擒縱輪再到末端的游絲擺輪等擒縱部件,在固定的設計邏輯影響下,縱使陀飛輪結構需要多出一組旋轉外框,但它還是會被安排在機芯面盤的邊緣位置,常見的陀飛輪固定位置不出6點或12點方向,但排列於面盤各處邊緣的設計倒也偶有所聞,此類機芯結構的變動相對不大,真正需要對結構進行改造的陀飛輪,便是採取置中於面盤的這一類。


▲與一般陀飛輪有別,OMEGA中置陀飛輪錶側的錶冠只負責進行上鍊,若要調整時間則需依靠設於錶背的副錶冠來操作。

OMEGA於1994年所推出的中置陀飛輪腕錶為錶壇首見,當時OMEGA既是為了創新,同時也帶有想要證明自己製錶工藝水準的企圖心。中置陀飛輪因為擒縱系統佔據了面盤中央,頂多只能在陀飛輪框架上加裝指針顯示小秒,不過時、分指針中軸就必須另覓它處或採用其他顯時方式。


▲自原版中置陀飛輪推出至今,OMEGA歷年來不斷替其增添設計上的新鮮創意,例如鏤空或鑲鑽等等。

OMEGA當時將陀飛輪橋板做成"Ω"的形狀,並搭配一枚指針使得中置陀飛輪同時兼具了中央秒針的功效,而時、分顯示則是利用神祕鐘的原理,將兩枚指針夾於藍寶石水晶盤之間,透過藍寶石水晶圓盤外側的輪齒與機芯輪系接觸,進而帶動腕錶走時。其他OMEGA中置陀飛輪的設計尚包含其錶冠只能純粹用來上鍊,而該錶若需調時則要另外操作錶背上的一枚特設錶冠,種種有別於傳統陀飛輪的設計讓人耳目一新。自首枚中置陀飛輪推出至今,OMEGA也嘗試推出各種後繼款式,例如加添鏤空處理、結合鑲鑽技法,就連OMEGA獨家的同軸擒縱系統等,也陸陸續續引進中置陀飛輪設計中,展現歐米茄在開發這項技術上領先其他品牌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