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手錶品牌提供的產品圖片通常已經能夠讓人看出個大概,不過有時光看圖片還是很難具體感受一只錶的完整形貌,尤其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會想要嘗試在線上買錶,這表示我們在入手前不一定會實際接觸、試戴過手錶,所以這時候如果手錶品牌可以盡可能地提供更詳細的資訊,將有助於消費者更明確掌握手錶細節,入手前也能對手錶有更多的了解,所以除了手錶技術規格常見的資料以外,如果想要在線上買錶的話,還有哪些資訊是買錶人必知的事情呢?
1. 錶殼厚度
錶殼厚度看起來好像是各家手錶技術規格裡應該都會提到的基本資料,但其實手錶的新聞稿或電商平台不一定會呈現這部分的資訊。錶殼厚度這種事看起來好像無關痛癢,但是對於想要買錶的人來說,它仍是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因素;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偏好戴錶戴得鬆一些,那麼通常錶殼較厚的錶意味手錶的重量也會比較重,這時如果你又習慣把錶帶放得比較長,那麼較重的錶頭就會有點在手上甩來甩去的感覺,因此如果可以事先知道手錶的厚度,對於評估一款錶是否適合自己習慣的佩戴方式也會有關聯。
2. 手錶重量
與錶殼厚度相近的資料是手錶整體的重量,這是一種和手錶尺寸重要性相當但更常被忽略的資訊,因為手錶除了尺寸要跟自己手腕腕圍相符之外,重量也是一只錶和佩戴者是否契合的要素,不過有時候即使我們查到了一款錶的重量,但對於規格表內的數據還是會有點沒概念,因此通常在了解一款錶的重量之前,建議採取比較法,也就是我們還是必須要有一款曾經擁有或曾經試戴過的錶當作基準點,例如你曾經試戴過勞力士的GMT-Master II 126710BLRO,認為它的重量(約150克)對你來說是最剛好的重量,那麼以後你在選錶時就可以以這款錶的重量當作評估基準,可以盡量尋找重量和它相當的手錶,如果某款手錶的重量和你習慣或偏好的手錶一下落差太大,那麼你在之後入手時就必須先經過一段適應期。
3. 錶耳間距
所謂的錶耳間距是指上下錶耳端點之間的直線距離,一般來說品牌往往提供的手錶尺寸只有錶殼直徑,不包含錶耳間距。不過有時光看錶徑數據未必能真正知道手錶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的手腕尺寸,因為如果單看錶殼直徑,我們會直覺地認為錶徑愈大就愈適合腕圍較粗的人士。不過由於每款錶的錶耳造型和長度都不會一樣,這代表加上錶耳間距數據後,手錶的長度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例如有些手錶的錶徑明明比較大,但因為它的錶耳間距較短,所以整體的長度反而不如錶徑比較小的手錶,結果反而後者戴在手上的舒適度更理想,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我們會需要錶徑之外錶耳間距的資料,因為加上這項數據後,佩戴者更能了解一款錶和自己腕圍的契合度。
4. 實際拍攝的照片
有時錶廠提供的圖片看起來比較像是電腦繪製出來的設計圖,而並非手錶實際拍攝的照片,這有時會讓人在收到實錶時感到與圖片有著巨大落差,如果是先看了圖之後再到錶店賞錶試戴可能還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你只是看了圖片感到心動就下訂的話,結果拿到錶之後發現和圖片上看起來不是同一回事,可想而知心裡的感覺一定不好。因此近年在電商業務因疫情關係而有加速成長的時代,在未能親眼見識到商品實體的情況下,品牌盡可能提供夠寫實的照片將能讓消費者更明確認識他即將買到的產品究竟實際長得是什麼樣子,最理想的狀態當然就是拿到商品時感覺和在圖片上看得差不多,如果圖片和實體落差太大可能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的觀感。
▲Source:MR PORTER
5. 通用機芯資訊透明化
部分品牌在使用通用機芯時會為它另外取一個名稱,因為品牌覺得如果直接秀出通用機芯的型號,會讓消費者覺得自家使用的機芯好像比起其他擁有自製機芯的品牌矮一截,但實際上像是ETA或Sellita等這些知名通用機芯廠製造的機芯都是久經市場淬煉的產品,相對來說它們的品質穩定、不太會出現嚴重的瑕疵或缺陷。因此在知識流通快速廣博的現代,過度保護不想點出自己使用通用機芯的事實反而有時會讓人有欲蓋彌彰的效果——也就是當消費者無法一眼看出某一款機芯其實就是改制通用機芯,而是事後才知道,這樣反而會讓人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比起一開始就知道那款機芯就是源自某一枚通用機芯,消費者往往會更希望一開始就知情,而不是後來才恍然大悟那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