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地標、建築物或廣場上的大型時鐘通常都沒秒針?

走在街上抬頭看看四周的建築物,有時可能會發現上面鑲有大型時鐘,例如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大廳就有一個相當吸睛的嘟嘟鐘,或是在世界知名景點如英國大笨鐘上也可以見到巨型時鐘提醒人們注意時間,甚至是像網球滿貫賽這樣的場合,在會場中也會出現贊助商勞力士提供的大型時鐘,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類似這些地標、建築物或廣場上的大型時鐘多半會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它們都只顯示時、分資訊,並沒有再追加一枚秒針,這和我們一般閱讀手錶的習慣好像有點差別,為什麼會如此呢?


▲Source:VG

因為手錶的體積小,設置在手錶上的秒針除了纖細也很輕盈,機芯推動秒針的力量不需要太大,而且佩戴手錶時它的方位不斷變化,如果佩戴者剛好是長時間坐著的話,那麼秒針的移動便屬於平面式的旋轉,出力的負擔相對較小。


▲台北車站大廳的嘟嘟鐘2016年啟用,成為遊客到訪時不忘抬頭欣賞的地標。Source:翻攝自YouTube

如果手錶體積愈大,表示指針的質量也會愈重,當時計處於垂直狀態下,要推動指針前進的力量也要更多,尤其秒針又是以秒為單幾乎沒有停下來的空間,綜合以上原因可以想見,建築物上所懸掛的那些大型時裝,它們的體積都比手錶大非常多,要推動那麼大體積時鐘裡的秒針不斷轉動難度比想像中高多了。


▲網球大滿貫比賽中常出現贊助商勞力士提供的大型時鐘,鐘盤僅顯示時、分資訊。Source:LiveAuctioneers

而且必須要注意的是,地標、建築物或廣場上的大型時鐘往往都是呈現與地面垂直的固定狀態,試想,若這些大型時鐘有裝上秒針,雖然秒針在時鐘右半邊的移動可以透過地心引力輕鬆帶動秒針往下走,但既然有往下滑的時候,相對地也會有要往上抬的時候,也就是當秒針走到鐘盤左半邊的時候,秒針便需要一股往上的力量,這可能會導致秒針的走時節奏不穩,就算要讓它可以穩定前進,也會需要加裝一些額外複雜的操控機制還有強大的動能才能如願。


▲大型時鐘由於體積、固定方式等因素,使其往往不會設置秒針以免需要大量動能才能推動。Source:Watchonista

總之大型時鐘由於體積、固定方式以及考量到秒針旋轉週期的關係通常不會設置秒針,而為了有效降低時針和分針走時的負擔,據說這種大型時鐘的分針被設計成每30秒前進半格的規律,如此一來就不用每分鐘都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前進一格,對時鐘的輪系與動力造成影響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