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話走進未來 《福爾摩沙∞藝術》特展看見台灣原住民當代美學

在這座文化與自然交織的島嶼上,台灣原住民族不僅以十幾種語言和獨特的歌謠傳承傳統保存記憶,更透過雕刻和手作藝術等延續對土地、信仰與未來的想像。今年夏天,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攜手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Japan)共同策劃的《福爾摩沙∞藝術: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特展,正式啟動一場橫跨族群、時代與國界的文化展演。作為雙方逾二十年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這次的斬爛不僅是日本民博創館以來首度聚焦台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更預計於九月在大阪正式展出,讓世界看見福爾摩沙島上的多元聲音。

從神話到未來想像 12位藝術家的文化視角與創作實踐

由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學者黃海鳴教授與日本民博的野林厚志教授共同策劃的《福爾摩沙∞藝術: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集結了12位來自不同族群的原住民藝術家,從平面繪畫到木雕、鐵雕、陶藝與複合媒材,整體展覽以「過去的神話與幻想」、「歷史的現實與重生」、「對未來的希望與創造」三個主題帶領觀眾穿梭於原住民族文化之中,感受其堅韌的文化精神與情感。


▲尼誕˙達給伐歷 Nitjan Takivalit-《珍惜》

本次展出的26件作品中,觀眾可見多樣且深具個人特色的創作設計,像是宜得思˙盧信(Idas Losin)的《Hawaii II》、《Aotearoa II》以旅居經驗為出發點,畫面中的人物戴著墨鏡,映照的不只是風景,也反映出他對自我認同與文化歸屬的思索。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則透過《十六族圖騰_印記》系列鐵雕,把台灣各族群的象徵性圖騰具象化,強烈的視覺刻畫出她對族群記憶的觀察與感受。


▲宜得思˙盧信 Idas Losin-《Hawaii Ⅱ》


▲宜得思˙盧信 Idas Losin-《Aotearoa Ⅱ》


▲米類˙瑪法流-米類‧瑪法琉 Milay Mavaliw-《十六族圖騰_印記-布農族》

伊誕˙巴瓦瓦隆的《我們的快樂天堂》融合排灣族文化、傳統符號與當代素材,畫出他心中理想的部落樣貌,像是記憶裡的風景又帶點未來感。尼誕˙達給伐歷(Nitjan Takivalit)的《珍惜》與《愛與期望》用陶藝與金屬結合,表現出他對家庭、自然與日常情感的體會。而尤瑪˙達陸(Yuma Taru)的《如布之舌(一)》,則把編織當成一種說故事的方式,讓布與線之間也能傳遞文化、記錄族語的存在。


▲伊誕˙巴瓦瓦隆 Etan Pavavalung-《我們的快樂天堂》


▲尤瑪˙達陸 Yuma Taru-《如布之舌(一)》

《福爾摩沙∞藝術》不只是靜靜陳列的展覽,更是一場邀請觀者走進原住民族文化視角的過程。從祖先流傳的神話到當代生活的觀察,每件作品都在述說著「我是誰,我來自哪裡」,也讓我們重新認識這片島嶼上,那些深藏於山林與海洋間的文化故事。隨著展覽即將移師日本,也象徵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持續走向國際舞台,讓這些來自山海之間的創作能量,在更遠的地方繼續發聲與綻放。


▲尼誕˙達給伐歷 Nitjan Takivalit-《愛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