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Maison d'An安邸:當建築成為被時間與圈層共同收藏
在全球頂級客群的收藏視野中,始終信奉:越少見,越經典;越克制,越雋永。
在台北,十五年未見新案的安和路一段核心,緊鄰信義安和站1號出口50米,坐擁對望僑福花園的獨家角地,志榮建設以《La Maison d'An 安邸》於此落款——猶如鑲嵌城心的高訂寶石,這組「稀有座標+靜奢語彙」一經亮相,立即成為市場眾所矚目的話題焦點,預約詢問熱度攀升、專業圈層口碑一致好評,以克制之姿,定義台北新世代私宅的典藏標準。
▲「志榮安邸」基地地格,安和路一段首排X對望僑福花園大廈。圖/業主提供
安邸定義「靜奢」:超越擁有的心靈安放
當財富積累到一定高度,追求便從「擁有」轉向「安放」,新富世代的成功者深知駕馭心境才能駕馭世界,他們需要的,不再是展現聲量的「豪宅」,而是能將世界的審美內化為日常,過濾喧囂的隱世寓所。
《安邸》正是這種靜奢哲學的完美體現,安和路一段,短短步行半徑連結仁愛・敦南藝文綠脈與信義國際能量,街廓筆直、綠蔭成列,是名流長年偏愛的生活半島,城市綠脈之上,稀有本身就是價值,靜巷綠蔭作景,城市天際入窗,回家即是從繁華退場的按鍵,讓心靈回歸隱謐安穩。
▲大安核心靜奢地段 : 仁愛圓環X敦化南路X安和路。圖/業主提供
紐約視角,台北落地:Q-LAB 曾柏庭定義的建築語彙
Q-LAB 曾柏庭建築師,他的設計哲學深受紐約經驗淬鍊,歷練於Rafael Viñoly Architects等頂尖事務所,形塑了他「雋永設計」的信念,正如Renzo Piano所言:「Architecture in the end has to be effortless. 建築,最終必須渾然天成,看似毫不費力。」
對曾柏庭而言,安和路的氛圍讓他想起曼哈頓的雀兒喜區——一個既擁有大都市的能量,又保留親密尺度與綠意氛圍的地方,他將這種都會化卻溫潤的氛圍,透過建築語言轉譯到台北,創造出耐得住時間、禁得起凝視的靜奢建築語彙。
▲曼哈頓島-紐約哈德遜廣場區。圖/業主提供
比例的詩學與光影的雕塑
「比例,是建築最難以取巧的語言。」《安邸》最鮮明的特色,在於「每三層一跨」的設計手法,它刻意拉長框距,讓建築的垂直比例顯得更輕盈挺拔,消弭了傳統住宅繁複的切割感,營造出抽象、近乎雕塑般的線性節奏,這種語法延伸到夜間:燈光以跨層節奏點亮,以最克制的方式,為街角增添一抹雋永光景。
由於基地臨路角地的極為稀缺性,Q-LAB 採取了「四向立面設計」,讓《安邸》成為一件360 度皆正的作品,在這裡,大廳入口被刻意隱去,取而代之的是「無邊界」的完整感,正如曾柏庭強調:「我希望建築不必依附於一個明顯的入口,而是像 Hermès 空間一樣,整體就是作品。」
▲《安邸》3D建築模擬透視圖(建築X安和路綠蔭首排)。圖/業主提供
101框景—隱於繁華的天際逸品
《安邸》不僅收藏地段的稀有,更收藏了城市的至高視野,它巧妙地將臺北101私景納入框景之中,私享空中浮島,更是為雲端視角而生,將天際納於日常,讓世界輕聲退場。
▲《安邸》RF層-3D建築模擬透視圖(空中花園X台北101大樓)。圖/業主提供
圈層 × 限量:Invitation Only心靈歸邸
真正的圈層識別,從來不是聲量,而是一種默契。《安邸》以少量釋出為準繩,這份「同頻圈層」的可貴,讓居者毋須多言,便能理解彼此的品味與高度,當作品被定義為 Invitation Only,也同時設定了擁有的門檻:懂得,才值得;值得,才留得久。
《La Maison d’An 安邸》——它隱於繁華,卻靜定非凡,為少數懂得收藏的國際菁英,圈定下最終的珍藏。
▲《安邸》3D建築模擬透視圖(建築X台北101大樓)。圖/業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