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agromarketing
有一種魔術般的神奇料理方式,能讓菜餚乍看像生蛋黃,吃起來卻有濃濃芒果香;眼前只有一堆泡沫,結果服務人員卻說這是海鮮——這就是風靡全球的「分子料理」。分子料理(Molecular Gastronomy)是一種從製作方式、外觀形態、食物口感等方面進行技術上的革命,改變食物原本應有的面貌,挑戰人類感官經驗的廚藝流派。有別於傳統餐廳憑藉主廚自身經驗製作料理,分子料理更注重食材本身的特性,透過觀察烹調時間長短、溫度高低變化、混合不同屬性的物質,了解這些因素會對食物造成哪些影響,進而創造出新的料理方法,使色、香、味三方面具有無限的可能,而不再受氣候、產量等因素的侷限。1994 年後歐洲多家餐廳開始試驗這項烹飪技巧,開創嶄新的美食里程碑。
▲Source: discovermagazine
分子料理的起源與現況
分子料理又被稱為「未來食物」,其概念最早始於1988年,由匈牙利物理學家Nicholas Kurti(匈牙利語Kürti Miklós)與法國化學家Hervé This提出。Kürti Miklós是一個愛好美食的人 ,他感嘆自己能夠測量金星的大氣層溫度,卻不知道為什麼面前的舒芙蕾那麼好吃,後來與Herve This 在義大利成立了國際工作坊,開創由專業廚師及科學教授合作研究食物原理的先河。
如今分子料理發展至今仍持續演化,這項結合傳統知識、科學與藝術的飲食學科,迸發出許多令人驚喜的創意,美食評鑑權威米其林指南也對此表示肯定。如今更多人稱分子料理為「Note-by-Note」,意指以基本化學化合物組成食物,取代新鮮食物,減少食物浪費、節約能源,比傳統上的意義更具世界觀。
▲Source: bbc
分子料理四大手法
製作分子料理共有四種常用的技術,包括乳化作用、晶球化反應、液態氮以及低溫烹調,這些原本應用在科學領域中的技術,已然轉化為料理界的創新動力。以「乳化作用」來說,最初是指混和水與油,隨著技術成熟,發展出更多不同的運用方式,加入大豆卵磷脂製作而成的泡沫就是其中一種。
「晶球化反應」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讓食物擁有如魚子醬、鮭魚卵般的「爆漿」口感。2003年,西班牙名廚Ferran Adria推出哈密瓜魚子醬,外形與口感與一般魚子醬沒什麼區別,但吃進嘴裡卻是滿滿的清甜,在當時不只掀起一陣旋風,更成為美食家心中的經典之作,時至今日,已經演變為常見的料理手法,只要有氯化钙與海藻酸鈉,一般大眾也可在家中複製這道特色料理。
而「液態氮」的溫度最低將近零下一百九十多度,主要用來冷卻食材,在非常低溫的狀態下,吃起來不但沒有普通冷凍的結晶口感,反而因為分子在短時間內快速重組,形塑出特殊的質地。此外,很多餐廳也會利用液態氮煙霧繚繞的特性,塑造出朦朧的奇幻氛圍,使料理更具格調與可看性。
「低溫烹調」就是蔚為流行的「舒肥」,在烹調之前必須先用真空烹煮袋包住食材,再放入油中以低溫持續烹煮。此方法煮出來的魚肉宛如豆腐般軟嫩滑順,外觀看起來是尚未煮熟的狀態,實際上卻不然。有些餐廳也用這種方式烹煮牛肉,同樣能達到鎖住肉汁,維持鮮嫩口感的目的。
▲Source: chocolatisimo
▲Source: coatzacoalcos
▲Source: thegreen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