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牛不等於和牛わぎゅう 一次弄懂日本和牛分級制度、產地、品牌和牛

日本和牛一直深受台灣饕客們的歡迎,然而日本和牛本身除了是進口牛之外,其多項養殖的規範都是促成它價格不菲的原因之一。日本對於和牛的規範很嚴格,只有明治時代以前就有原生種,或以原生種跟外來種交配而成的,才能稱為和牛。具體來說,共有「黒毛和種」「褐毛和種」「日本短角種」「無角和種」等四個品種(嚴格說起來,還有這四品種互相交配而生的品種)。其中流通於日本市場的和牛中,有9成都是黑毛和種的牛,也就是我們常常簡稱為黑毛和牛。

*並非只有日本才有和牛

雖然日本對於和牛的管制特別多,但其實黑毛和種的牛,都有出口到日本以外的國家,所以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蘇格蘭均有和牛畜牧產業,因此血統上來說,跟日本和牛是蠻相近的。但由於各地區養殖和牛的方式不同、認證等級不同,因此最後販售的和牛品質也會有所差異。


*日本和牛士嚴格分級制度

日本和牛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日本和牛的肉質細緻,咬起來柔嫩,肉裡面富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良質胺基酸,一直以來都是美味牛肉的指標。而影響口味的通常跟脂肪所含程度有關,高的就會呈現「霜降」狀,也就是所謂的油花。日本和牛常看到A5等級、A4等級之類的敘述,這是日本一套分辨肉質的方式,接下來就帶大家了解個中分級過程。


大致上是看【歩留等級】(上肉所佔比例),以及【肉質等級】這兩者來決定的。

【歩留等級】是把牛隻從第6肋骨跟第7肋骨中間切斷,然後去計算他好肉的比例。分為ABC三個階段。

A:好

B:一般

C:不好

【肉質等級】又會從脂肪交雜、肉的光澤、肉緊實度與肉質細緻度、脂肪品質與色澤等4個項目去評定。

四項目都區分為1~5,最後牛隻的等級,會以這四項的最低項目作為等級來出貨。也就是你要拿到5分,必須全部項目都5分才行。

四項目中尤以【脂肪交雜】最為重要,又稱為BMS值簡單說就是脂肪跟紅肉的比例。

5:BMS 8~12

4:BMS 5~7

3:BMS 3~4

2:BMS 2

1:BMS 1

基本上經過有經驗牧場肥育的牛隻,要拿到A級不是很困難,如果是厲害知名的牧場,就有很高機會可以把牛養成A5。不過就算平平都是A5等級,BMS值從8~12,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光看A5這分級,其實是無法直接區分的。所以有的牧場會提供驗證文件,來說明他們家的牛,BMS有達到更高標準,來讓消費者更感覺到其稀有的價值。不過BMS 12也不是那麼常見的,就算在三大和牛產地的神戶、松阪、近江等地,要能吃到都是要碰碰運氣的。

*名牌和牛

不管小牛經過幾個地方肥育,我們會把牛隻出貨前最後一個肥育的地點,稱為該地的牛。然後各知名地為了維護產地品質,都會有組織協會把標準訂定出來,符合條件的才能稱自己的牛為「〇〇牛」。目前已知的日本和牛品牌,就有150種以上,真的非常多啊!

比較有知名度的品牌和牛,都會限制肥育產地在特定區域,並可能加上特殊的認可條件,大致如下:

-前沢牛(岩手)-步留等級在B以上,肉質等級在4以上

-仙台牛(宮城)-肉質等級在5以上

-米沢牛(山形)-肉質等級在3以上

-飛騨牛(岐阜)-步留等級在B以上,肉質等級在3以上

-松阪牛(三重)-有自己的特殊規格